当杜宪手持国旗冲向第5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(IChO)领奖台时,这位来自广东实验中学(以下简称“省实”)的少年还未完全消化“世界第三”的惊喜。“那是一种喜悦冲昏头脑的感觉。Incredible!”他在赛后接受媒体采访中说。从初二在家复刻趣味化学实验的好奇少年,到摘得国际金牌的顶尖选手,杜宪的成长轨迹里,藏着对自然科学的纯粹热爱、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论,以及竞赛淬炼出的成熟心智。
兴趣的萌芽:从纪录片到实验室的探索
杜宪与化学的缘分,始于对自然科学的本能好奇。“家里常放《国家地理》这类纪录片,还有漫画科普书。”他回忆道。不同于同龄孩子对动画片的痴迷,初中的他更着迷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——水为何会结冰,铁为何会生锈,物质之间的反应为何如此奇妙?
初二下学期,一段网络趣味化学实验视频成为他的“启蒙钥匙”。“看完后就想自己试试,在家找材料复刻实验,慢慢发现背后的理论知识很有趣。”他笑着说。那时的他还不知道,这种“动手验证”的冲动,正是科学研究的原始驱动力。为了弄明白实验原理,他钻进图书馆,自学高中化学教材,甚至尝试用更复杂的理论解释现象。当发现“化学研究的是介观层次,是极微观(如原子核)与极宏观世界的过渡地带”时,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让他彻底沦陷。
展开剩余81%转折发生在初二的学校化学兴趣课上。当时省实的化学竞赛启蒙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——由高中学长设计实验,带着低年级学生观察化学反应。“杜宪当时刚从数学竞赛转来,他的数学教练说他最多能拿省一,但这孩子对自然哲学的兴趣明显更浓。”杜宪的化学竞赛启蒙教练郑晓涛回忆。第一次接触化学竞赛体系时,这个少年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:别人还在记反应方程式,他已经开始追问“反应机理背后的分子作用力”。
从那时起,杜宪的生活多了一项固定内容:周末泡在实验室,放学啃竞赛教材。“全国化学竞赛的理论部分难,但他总能提前学完;国际化学竞赛看重的实验部分,他从生疏到熟练,靠的就是反复练。”教练吴超强说,兴趣像磁石,吸引着他不断深入——不仅读竞赛范围内的书,还主动翻阅《自然》《科学》上的前沿论文,甚至尝试用中学知识解读科学家的研究思路。这种超越功利的热爱,成为他日后应对高强度备赛的“精神燃料”。
方法论的构建:从思维导图到知识网络
“化学知识点太零散了,像一堆散落的珠子,得用线串起来。”杜宪这样形容他对化学学习的理解。他的“串线”工具,是一套被教练们称为“教科书级”的学习方法体系。
思维导图是他搭建知识体系的核心工具。早期接触大量碎片化知识时,他会先梳理不同章节的关联,再按“学科发展逻辑”重组。比如学有机化学时,他不按教材顺序记反应,而是以“官能团转化”为线索,画一张涵盖从烷烃到高分子的转化网络,标注每个反应的机理、条件和应用场景。“找到知识点的内在逻辑,就像掌握了拼图的规律,再复杂的内容也能拼起来。”杜宪解释道。这种方法后来被教练推广给其他学生,但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,在思维导图里融入“学科思想史”——比如在“元素周期律”章节旁,他会标注门捷列夫的研究历程,甚至对比现代量子力学对周期律的解释。
目标拆解能力则让他的学习效率远超同龄人。“他会把‘拿下国赛’这样的大目标,拆成‘三个月内攻克无机推断’‘每周完成20个实验设计’这样的小任务。”教练吴超强说,高一上学期,为了弥补实验短板,杜宪制定了“阶梯式训练计划”:第一阶段练基本操作(如滴定、萃取),每天记录误差原因;第二阶段练实验设计,模仿真题思路写方案;第三阶段模拟国际赛事节奏,限时完成全套实验。每个阶段结束,他会用一张表格复盘:哪些目标超额完成,哪些需要调整,再据此定下下一阶段的方向。这种“规划-执行-复盘”的闭环,让他从高一到高二的每次竞赛都稳居金牌行列。
错题整理是他的“秘密武器”。不同于多数学生简单抄题的做法,杜宪的错题本更像“问题诊断手册”。“他会把错题按‘知识点盲区’‘思维漏洞’‘操作失误’来分类,旁边会写清楚‘当时为什么错’‘正确思路的关键节点’‘类似题的陷阱’。”郑晓涛翻出他的错题本,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里,甚至有对命题人思路的分析:“这道题考的是对实验误差的预判,命题人故意没说温度影响,其实是在考细节把控。更特别的是,杜宪会定期重做错题库,直到看到类似题就能条件反射出解题步骤。”
知识分享则是他深化理解的“终极步骤”。从高一开始,杜宪就养成了给同学或学弟学妹讲题的习惯。“他讲有机反应机理时,会先画思维导图,再用扫雷游戏打比方:‘就像排查雷区,每个官能团都是一个线索,漏掉一个就会炸。’”郑晓涛说,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,让他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。有一次讲“配位化合物”时,为了让学弟明白“配位数与空间构型的关系”,他甚至用Chem3D软件做了个3D模型演示。“分享不是浪费时间,是帮自己发现知识盲点的最快方式。”杜宪说。
竞赛淬炼:从解题者到研究者的蜕变
国际化学奥赛的领奖台,是对杜宪多年积累的最好证明,但比金牌更珍贵的,是竞赛过程赋予他的成长。
对科学本质的认知重构,是最深刻的改变。“以前觉得科学是‘定理+公式’,现在才明白是‘假设-实验-修正’的螺旋上升过程。”杜宪说。备赛期间,他读了大量科学史:门捷列夫如何在错误中完善周期表,居里夫人如何通过无数次失败提炼镭……这些故事让他明白:“实验结果和预期不符时,不是失败,而是发现新问题的开始。”
心态的成熟则体现在应对压力的能力上。IChO的实验考试对中国选手是公认的挑战——国内训练少,且考试量极大。“杜宪在模拟赛时曾因时间不够没做完,回来后他把实验步骤拆解成‘称量-反应-检测’等模块,每个模块计时训练,最终把速度提了30%。”吴超强说。
“厉害的人太多了,但我只和自己比——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懂多一点。”这种心态,让杜宪在高手云集的国际赛场始终保持专注。
能力的全面开花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。郑晓涛至今仍记得一个细节:杜宪在高一参加全国决赛前,因备赛缺了两个月的课,回归后只用了两周时间复习,期末考就拿了全科年级第二,历史甚至考了满分。”他不是只会竞赛的偏才,而是能平衡兴趣与学业的通才。“这得益于他的时间管理法——用‘扫雷’‘数独’练专注力,用乒乓球、羽毛球调节状态。玩的时候认真玩,学的时候高效学,这是他的秘诀。”吴超强说。
更重要的是,竞赛让他明确了未来的方向。“以前学化学是觉得有趣,现在想深入研究高分子和超分子材料。”杜宪计划在大学补足数学和物理基础,为科研打牢底子。教练们对他充满信心:“他已经从‘为考试而学’变成‘为研究而学’,这种转变,比任何奖项都重要。”
站在新起点,杜宪回望来时路:从初二那个在家做实验的少年,到如今对化学有深刻理解的研究者,支撑他的始终是对自然科学的热爱、科学的学习方法,以及在挑战中不断成长的勇气。正如他所说:“竞赛不是终点,而是让我更清楚‘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’的过程。”这份清醒与热爱,或许正是他留给学弟学妹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文 | 记者 何宁
图 | 记者 秦小杰
视频 | 记者 秦小杰 实习生 阮凯成
发布于:广东省一直牛配资-网上配资官网-炒股配资合法吗-十大配资软件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